日前,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措施,从鼓励“无作业日”到严控手机进校园,从保障体育时间到织密特殊群体关爱网,每一项举措都紧扣学生当下需求,直击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痛点难点,更立足长远生态构建,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注入强劲动能。
长期以来,过重的作业负担、频繁的考试排名,让不少中小学生深陷“内卷”漩涡,心理压力与日俱增。措施中“严控书面作业总量”“严禁惩罚性作业”的要求,从源头为学生松绑;而“每周一天无作业日”的创新设计,更是给学生留出了自主安排时间、发展兴趣爱好的空间。这不仅是对“减负”政策的深化,更传递出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——教育不应是填满时间的“题海”,而应是留白生长的“沃土”。
“体育每天2小时”与“充足睡眠保障”,是为心理健康筑牢“生理基石”。运动能释放压力、调节情绪,睡眠则是身心恢复的重要环节,二者缺一不可。措施让运动从“课堂任务”变为“日常习惯”,既锻炼了学生身体,也为心理“减压”;而“严禁超时学习”“将睡眠状况纳入监测”的规定,更是以刚性约束守护学生休息权,通过改善生理状态,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生活。
“严禁手机进课堂”与“健康用网习惯培养”,是对网络时代心理风险的主动“防御”。措施中“规范智能终端管理”的要求,切断了课堂上的网络干扰;而“息屏行动”“优化平台算法”等配套举措,则从家庭、社会层面引导学生理性用网。这不仅是对“低头成瘾”现象的治理,更旨在帮助学生建立“网络边界感”,避免因过度沉浸虚拟世界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、心理认知偏差,为心理健康筑起“网络防线”。
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爱、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、全员育心制度的推进等举措,则体现了心理健康工作的“系统性”与“温度感”,更将心理健康工作从“学校单打独斗”变为“多方合力共治”。
教育部此次发布的十条措施,不是孤立的“禁令”与“要求”,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心理健康“保障体系”。它既回应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切,也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。唯有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,让“无作业日”真正成为学生的“快乐日”,让运动与睡眠真正成为生活的“日常项”,才能彻底破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难题,让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。


